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 2
3 4 5 6 7 8 9
10 11 12 13 14 15 16
17 18 19 20 21 22 23
24 25 26 27 28 29 30




        江南的春,红梅方谢,桃花初绽。太湖沧浪际樱花纷飞如雪,古运河畔垂柳千丝万绦。江南是每个浪子落魄时最温暖的栖息地,我选择逃避,把自己放逐到天涯,带着落寞的情怀来到了苏州。

 

留园

 

 

    姑苏阊门外的留园,中国四大名园之一,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居所,一个典型的明代古朴的独门,门口没有雕梁画栋的门楼,高大的石狮子,显示了主人抑郁不得志的心境,我去过南京夫子庙里的瞻园,传为明徐达的居所,大门是同样的窄小,但是内有乾坤,大有可观。

 

 

    穿过狭长的玄关走廊,透过窗棱,外面是个池塘,园中景色豁然开朗,曲溪楼古朴典雅,美女帅哥正在演奏苏州评弹,隔着水音穿过来阵阵飘渺的音乐,恍如隔世。这才觉得红楼梦里史老太太确实是个真正的音乐雅人,书中说苏州采办的十二个小戏子给老太太们演奏,老太太让在藕香榭演奏,说隔着水音更好听。音乐的鉴赏力,可见一斑!

 

 

    留园布局设计精妙,在小小的园中能领略到山水、田园、山林、庭园四种不同景像,穿过精美宏丽的楠木殿厅堂“五峰仙馆”,富丽堂皇的鸳鸯厅,我一眼就看见那块叫做“冠云峰”的太湖石。这块集“瘦、皱、漏、透”于一身的奇石相传为宋徽宗花石纲中的遗漏下来的一块。也成为留园的标志了;人头攒动,都在为自己曾经来过留园做个见证。

 

 

    参观主人的居所,不知道为什么,最喜欢的就是这个月洞窗棱,想起潇湘馆里也有这样的场景,林妹妹念着“每日家情思睡昏昏”边逗着鹦哥学说话;那神态,让人痴醉。

 

 

    这块轩南庭院墙上镶嵌的石匾,相传为钱大昕所书,写着“花步小筑,斑驳的墙上,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淋,积累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”,我极喜欢这个绿荫处,建筑似轩,粗石而造,临水而筑。

 

盘门

 

 

    进入盘门景区,老远就看见这座瑞光塔,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报答母亲养育之恩所建。苏州的古塔,修长而精致,有种出尘脱俗的感觉,我想起了杭州那座修建了豪华电梯的雷峰塔,富丽堂皇,臃肿笨拙,真浪费了那个美丽的传说。

 

 

    终于看见这座水陆萦回的盘门,相传当年吴王阖闾让伍子胥修建了八座,在那个全民大炼钢的激情时代,其余七座城楼的砖墙都被拆了弄去支锅冶铁了,这个盘门是仅存的一座了,盘门城楼的斜对面就是瓮城,两个城楼形成一座高高的围墙,敌人一旦进入这个死城,关闭城门,这时站在城楼上的士兵就可以从高处往下放箭,“瓮中捉鳖”的典故即来源于此。

 

 

 

    城门外侧的吴门桥是为盘门三景之一,为花岗岩单孔石拱桥,滑着船从桥下走过,体验着江南水乡的韵味,摇船的船娘唱着吴侬软语,船桨嘎吱嘎吱的声音,让人沉醉。微风轻拂,垂柳摆动,有一船的游客兴致高仰的唱起了《让我们荡起双桨》,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。

  

 

    吴王阖闾驾崩,夫差继位,不听伍子胥建议,放走越国勾践,勾践卧薪尝胆,后终灭吴国,后人为纪念伍子胥,在盘门旁边建了伍相祠。

 

 

    东大门上的门环是个黄铜的椒图,这个椒图为龙的第九个儿子,遇到外物侵犯,总是将双口紧合,抵挡一切邪崇,人们将其用于门上,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,以求安全吧。

 

北寺塔

 

 

    穿过那个知恩报恩的牌坊,就进入北寺塔了,一座大肚弥勒佛映入眼帘,他笑眯眯的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,那神情显然比肯德基老爷爷亲切的多,这佛爷据说是未来佛,五六十亿年后接任如来佛的班掌管灵山大雷音寺,但愿那时候人间真的是,大地回春,笑口常开吧,他的背面是一座韦陀像,扶着像拐杖一样的降魔杵,这意味着,这里不欢迎留宿的云游和尚.

 

 

    无塔不成寺,这就是北寺塔,俗称报恩寺塔,相传为孙权为报答奶妈吴国太的养育之恩所建,塔高九层,俗话说一日不登双塔,我把这个机会就留给北寺塔了,一口气登上了9,楼梯很狭窄,而且坡度陡,上上下下的人群挤的跟酸梨似的,不可否认,这个塔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"微博",只要你能看见的地方都写满了全国人民的手迹,字好不好看就不说了,看内容无非是"xxx到此一游"这样的悟空体,"xxx,我爱你,我们永远幸福在一起"这样的琼瑶体,"xxx尼玛,伤不起!!!"这样的咆哮体.国人素质可见一斑!

 

 

     登上9层向下远眺,方圆十里都是白墙灰瓦的江南民居群,登高望远,自然心旷神怡,只是我有恐高症,战战兢兢的围着塔身转一圈,手紧紧的扶着栏杆,腿都酸软了.竟辜负了这大好美景.

 

 

     塔的右侧是观音殿,我看到了比较少见的男身观音像,据说佛教在中国早期传播时,观音都是男身,后来为了便于传教,就慢慢化身为女身了.观音殿后面是七佛殿,由于不让拍照,也只能口头叙述下,据说是释迦牟尼佛前世今生未来的七尊佛像,这个在中国的佛教寺庙里是比较少见的,属于最高级别的佛堂.才从七佛殿出来就被一僧人引进了祈祷佛堂,我虔诚的随众人双掌合什,闭眼祈祷.后来被僧人每人送了一张佛印,说是与佛有缘,于是来到一个卦摊样香案前,交了佛印,那和尚问,施主从哪里来,我回答了,那合尚又问,施主你愿意捐献100元表达对佛祖的虔诚么,我说对不起,我没有宗教信仰,我身上也没带这么多钱表达我对佛祖的敬意.和尚又说,刷卡也可以,我说对不起我信用卡好像被吞了,还没去挂失呢,和尚说,抵押贷款也可以,器官捐献也可以......我落荒而逃,对佛的一丁点敬意也泯灭了(对不起,这是郭德纲相声里的桥段,不自觉地竟剽窃了;不过我发誓那和尚确实想让我捐100元来着)

 

枫桥寒山寺

 

 

   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镇,因张继的那首《枫桥夜泊》而闻名于世.因自小对此诗的迷恋,此次寒山寺之行是带着欣喜崇拜的心态来的,我想象中的寒山寺应该是一座隐藏在密林中的深山古刹.下了车,寺庙周围停满旅游大巴车辆,一个个旅游纪念品门店异常热闹,不禁诧然,直到看见那个寒拾遗踪的黄色庙门,我才确信这里就是寒山寺了.

 

 

    寒山寺不大,但是周围衍生出来的建筑却很多,因为历史上曾遭过5次焚毁,每次都是重建的,所以建筑看起来都是很新的,缺少一种历史感,游人很多,偶尔看见几个大和尚结队走过,看起来很庸俗的感觉,没有僧人该有的庄严朴实,扒下那层僧衣,你看不出这是出家人.

 

 

    这里就是寒山寺正门旁了,在这几个字下拍照留念才说明你确实来过寒山寺,这三个字分别是2个人合写的,"寒山"是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所写,据说一字千金,老和尚掏不出那么多钱,只写了俩字,""是清代江南名士陶浚渲所写,晚清铜钱光绪通宝这四个字,就出自于陶浚渲之笔。这些都是导游说的,历史真相有待考证!

 

 

 

     由于寒山寺历次焚毁,枫桥夜泊的诗碑也漫漶于荒草瓦砾之间,清光绪三十二年,重修寒山寺时,已八十六岁高龄的俞樾,仍以其饱满的情怀,稳重的章法,浑圆的笔意,挥洒淋漓,一气呵成写下了这第三块诗碑,书后数十天,便倏然长逝,此碑成为绝唱.碑文附跋语:"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,岁久漫漶.光绪丙午,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,属余补书刻石.俞樾.".清朝文人治学严谨,考据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,连考据成果都刻在碑上.

 

 

    寒山寺的钟,隐藏在钟楼里,敲一次5,我没有看到,只是在外面拍了这张听钟石以作留念,不时有游客敲钟,钟声绵长悠扬,听了确实心静.一千多年前的某个夜晚,六次科举不中的张继在枫桥下的客船里,听到了这钟声,写下了《枫桥夜泊》的名篇,终于高中中了进士,而这寒山寺的钟声也因他的传播而使一个荒村小寺成为千秋名胜.

 

 

    虽然没有看见寒山寺的钟,在后殿的偏房里我看到了很多大钟,是历代退役下来的还是其他圣庙赠送的,已不可考,看着锈迹斑斑的样子也是历尽风雨的,想起了《西游记》八十回,唐僧路遇镇海禅林寺,看见那口残钟时所吟的诗词:"也曾悬挂高楼吼,也曾鸣远彩梁声。也曾鸡啼就报晓,也曾天晚送黄昏。不知化铜的道人归何处,铸铜匠作那边存。想他二命归阴府,他无踪迹你无声。”

 

 

 

    枫桥停泊在寒山寺外,停泊在张继吟唱的夜半钟声里,我离它并不遥远,却一直没有见过它,人们来枫桥镇都是来看寒山寺的,只有我知道我是来看枫桥的.它横在苏州老城河上,苔痕斑驳的青石,单孔,映着墨绿的水色,表情非常沉寂。这里应该有太多招引游子怀想的地方,例如古巷橘红的黄昏和木屐声渐近的黎明;例如清晨小楼窗前滴雨的翠绿芭蕉;例如桥下的半河桨声半河灯影,还有灯影里蔷薇色的流水……

 

 

    我在沉默的枫桥上停留很久,夜色把缱绻的江南深深掩埋,唯有枫桥守在我回家的路上,挽着苏州脉脉的流水也挽着一个异乡人留给苏州的乡愁。我低下头把脚步挪得很轻,唯恐惊动桥下那颗唐代的月亮……

sdfxwwx跟着秀才逛美景了,好想去好想去!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